数据处理中
网站提示
中间内容确认框:
阅读低年级文章更易找出学习方法不足

历史怎么学,历史文字材料分析题题型答题思路方法模版

理解考点原理,否则刷再多题也无用。知道但一次记不住、记混,等于不知道!提前批、一本、二本、专科如此由来,学霸:理解+巧记。有的家长用自己曾用“多读多写多背”辅导孩子,实则有误孩子。砍柴工学习方法网www.kanchaigong.cn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材料题占分很高,但也更容易被扣分。

材料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题,但是类型也不会是太多。在学习时,自己要善于总结、归类,看到某类问题就知道如何回答,尤其是看到答案后也要和自己以前的答法对比。当然,有的答案只是要点,也不是很完善完整,尽量选择完善完整的答法,形成自己的答题模版。

材料题型有: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时间、事件(措施);材料中事件出现的目的、原因、措施、结果(好处坏处)、意义(影响、作用);材料给你的启发、你该怎么做。

材料题,实际上是考察孩子的联系实际分析能力,所以,靠死记硬背历史是学不好的。

尽量把不能理解的名词,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思品、政治学习也是如此。


历史中涉及的朝代、人物众多,如果不能理清顺序,会越学越乱,什么也记不住(记忆方法参照其他本站其他):

一、孩子必须记住朝代歌这一条主线,理顺顺序。朝代歌从“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开始。

二、理清每个朝代人物、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文化措施、军事措施

孩子们小,对政治、国家治理、加强统治这些名词很难理解,可以联想到他们能接触、能理解的事物来理解。

1、吃饭:不吃饭就要饿死

每个人第一个重要的事吃饭,一餐三顿。我们吃的有米饭蔬菜和肉。

<1>农业种植业:米饭蔬菜是从市区周边农村田地里种出来的,这就是历史课本中的农业种植业:把小麦种子撒到土地上,种子发芽,以后要浇水(引用河里的水或者雨雪)、施肥、除草、除虫、防鸟,麦子熟了,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物。

浇水,引用河里的水,就要把河里的水引导田里,就涉及课本中的水利。把麦子磨成面粉,就要使用工具。

<2>畜牧养殖业:肉是人们把猪、羊等屠宰。有两种方式:畜牧业,就是把羊等赶到草地上吃草,长了了宰肉吃肉;养殖,就是把羊圈起来,有人喂水草,长大吃肉。

2、保暖:冷了人会冻死、热了就会热死

怎么不被冻死、热死?衣服(纺织)、住房子。

3、安全:现在大山里还是有老虎、狮子等野兽,动物世界里的动物大多是一大群:鹿一大群到河边喝水,一个发现老虎狮子,其余就四散逃跑,要是单独一只去喝水,很容易被老虎狮子吃掉。

4、综合

历史课本中,从第一个云南元谋人开始到现在,都是这样围绕吃、暖、安全这三大主题,而且是人越来越聪明、会的东西原来越多:

<1>北京人那时候,人少野兽多,掌握的生存技巧少,类似现在的老虎狮子鹿等。人饿了就去野外找吃的(包括植物种子、野果、河里喝水、狩猎)、吃饱回窝睡觉。为了不被老虎狮子吃掉,北京人就要群居生活,一起出去找吃的。这里的关键词是一起。

为了砸开果壳、狩猎,人们就使用石块,这是最简单的工具。我们现在使用的刀也是工具,可以切菜。工具从石块(打制、磨制)到铜器、铁器都是需要人们手工制作,这就是手工业制作。

<2>山顶洞人时,人群数量越来越多,总不能都去逮鱼,所以有了分工,要逮鱼的、打猎的、采集野果的,家里有做饭的、做衣服的,过着集体生活。这里叫集体,以便区别群居。但是山顶洞人的食物依然来自野外的大自然存在的食物(包括野果和野兽狩猎)

<3>后来古人发现种子掉在地上会发芽、长大、长熟,所以就开始把采集来的种子撒在一大块地上,等种子成熟采来吃,不用到处去采集。采集的分散、数量少,累;带回来的羊等野兽,会生小羊。把小羊养大,也可以吃肉,不用到处捉,还有危险。

围绕种植的土地周围,到了半坡时候就定居了,不用东奔西跑。

现在的牧民不是定居,哪里有草向哪里搬家。燕子也不是定居,冬天到南方过冬。

<4>所以中国历史是围绕农业种植(含水利)、畜牧养殖、手工业(工具、纺织业)这几个最基本方面展开。

<5>后来人群数量越来越多,就要有人管理协调所有人的活动。比如班级中有班主任、班长、课代表来指挥全班同学每天的活动。

你的家庭住址会填:某省某市某区(县)某乡(镇、街道)某村(社区、小区)几号楼几单元几室。

我们好多人一起生活叫社会。会,聚集的意思。

管理协调好多人的方法叫政治,治,治理。好的方法可以使事情做得快学。如打扫操场,可以有两种方法:一起打扫和分工。如果一大群去,难免有人偷奸耍滑不干活或者干的不好。要是分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把操场分成几块说好打扫标准分给小组,每个小组再细分到人,班主任、班长、组长负责监督和最后的打扫程度。好的快的给表扬,不好的给与批评,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政治改革措施。

<6>后来,种植养殖的东西越来越多,能够吃饱:

做各种乐器舞蹈、诗歌,这是文化。类似现在的小猫,吃饱开始打斗游戏。

制作工具、工艺品、衣服等,这是手工业。

把南方的水果运到北方卖,这是商业。水果是商品,商品流通。小商小贩可以利用批发、零售的价格差异赚钱。

<7>单个人群中,有人认为管理的,不干活还吃好的,就会发生内部争斗,所以管理者就会采取各种措施稳定人群(政治措施、政治治理、政治改革)。

历史中,也有的管理者自己吃喝玩乐,当其他人反对时就采用各种方法打压(刑具、监狱),这就是教材中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巩固统治。

当然,也有的管理者不是靠武力,而是采取一些措施缓和人们的不满,如政治改革。<8>政治

政治其实就是谁劳动咋分配的问题。

古人有分工,有种植的、养殖的。管理的人不从事具体工作,但是管理者也要吃饭,所以种植的要把自己种植的作物拿出来,课本叫赋税;有人种植的还要去做修理水利,叫徭役。

中国朝代中人们的吃饭主要来自农业种植,土地是重要的生活来源,围绕土地有多次的改革,就是为了保证土地可以多打粮食。

社会由谁来管理?也就是说人群内部是怎么实现管理的?尧舜禹之前都是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首领是大家推举;到了夏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显然这种制度方法不利于社会稳定;管理者为了社会稳定,就会把贡献大的封官(给他土地),让这些官吃喝更好,以便巩固维护统治,世代子子孙孙相传。后来又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我们现在是选举或通过考试,谁有本事谁当管理者。

<9>有的人群为了更容易的获取食物和安全,开始争斗(战争)。山区容易发生泥石流、山洪,所以开始争夺平原好的地方。有战争就有军队。

<9>政治改革

历次政治改革都是围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几个方面,整个历史也是贯穿这个主线:

改革政治,有哪些人管理社会,这些人怎么从人群中来、分封制和郡县制。

发展经济:包括农业种植(水利、历法)、畜牧养殖、手工业、商业

军事:壮大军事力量。

文化:人们的心情快乐,如诗歌舞蹈等

教育:教育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的题型答题技巧模版

材料题中的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但是知识点都会在教材。

1、材料中涉及的人(朝代)

材料一: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吕氏春秋》

题型:材料二中歌颂的是哪位先人?

答案:大禹

2、材料中涉及的人主要做了什么

题型:材料一中他的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

答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解析:写大禹治水也对,但也可能被又得阅卷老师判为不完整,扣分。所以尽量写完整。

3、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涉及其他内容,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则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否则是写不完整的;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枝等……

题型: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实事有什么意义?

答案:北京人已知道用火、保存火;北京人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

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改善生存条件,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解析:

(1)材料中提到烧石,所以不要漏掉保存火。如果仅仅是“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则证明北京人已经知道用火。

(2)意义这个题型最难回答,答案肯定不在材料中出现,课本中肯定出现,但是又容易被忽略。

回答这类题应该分三步:能做什么(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给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坏处,提高改善促进),历史地位(课本讲北京人时就是在讲人的起源进化)。

如铁器的意义也可以围绕这三点展开。

意义:一个事件对后来很长一个时期产生的影响。

有什么意义(作用、影响)都可以这个模版回答。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答案必须结合教材中去回答;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题型: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的变化?

答案:“钻燧取火”,我们可判断出当时人类已经会人工取火,所以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从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重大变化。

分析:答题分两步,第一步从材料中提炼关键词,这个关键词证明说明什么,第二步提现变化,从什么到什么。

5、"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材料四: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闻名,唯我独先。 ——孙中山

题型:材料一、材料四从这两人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答案:

答法一综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民谋福利的改革精神等

答法二分开:创造指南车、大禹治水由堵变疏的方法改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平定蚩尤乱、疏三江五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为民造福的精神。

分析: 材料中不能体现的精神不要写在里面,如“勤俭节约”,这里边根本没有提现这个精神。当然也可以增加:大禹父亲被处死而大禹仍去治水,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奋斗精神。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该怎么做,如何认识,也是这个回答方式。

6、结果原因分析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题型:材料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答案:文景时期

主要原因:材料中反映了文景时期经济繁荣的景象。由于秦朝后期的严酷统治和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生产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西汉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了“修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也继续这一政策:(1)注重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2)勤俭节约(3)减轻刑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以上盛世。

分析:原因分析题,分为:第一步:以前啥样,为什么;第二步,为什么要改变;第三步,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如同你给别人分析自己学习进步的原因,肯定说自己以前由于贪玩,各科学不好(语文多少分、数学多少分),为了提高自己成绩,我采取了哪些措施(不再打游戏等),结果成绩上来了,数学多少分语文多少分。

历史中经济衰落原因大多是:残暴统治、战乱、自然灾害,衰落表现:老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社会动荡不稳定(偷抢现象多、造反起义)。采取措施:发展农业(土地改革,鼓励农业、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商业流通、减轻刑罚等

7、其他题型

材料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题,但是类型也不会是太多,所以在学习时,自己要善于总结、归类,看到某类问题就知道如何回答,尤其是看到答案后也要和自己以前的答法对比。当然,有的答案只是要点,也不是很完善完整,尽量选择完善完整的答法,形成自己的答题模版。

8、答题要有条理,最好分1234分开答题,不要笼统。


四、材料题的理解

材料题,实际上是考察孩子的联系实际分析能力,所以,靠死记硬背历史是学不好的。

尽量把不能理解的名词,联系现实生活理解。

【启发】

孩子也苦学、刷题、家教报班,成绩总不理想。人家孩子天生聪明,自己孩子天生“笨、遗传基因”,无奈!

三种根本方法:学、习、思。学而时习之:学新,复习旧,大多孩子能够做到

学而不思则罔!考试考察的是对知识点的理解、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教材知识点一看就懂,过几天就忘、记混。思考“怎么更快一次记牢知识点”,有的孩子做不到,不思就是差距所在,即“不开窍”。磨刀不误砍柴工。

通过几道题让孩子“恍然醒悟、开窍入门”、自己开始“想事”,不再“死记硬背、等喂”。师傅领进门,至少要领进门!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其中可能有文字语法错误(以教材为准),请只注重文中学习方法。

课程联系客服快捷访问砍柴工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