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中
网站提示
中间内容确认框:
阅读低年级文章更易找出学习方法不足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数字推理数列答题方法

理解考点原理,否则刷再多题也无用。知道但一次记不住、记混,等于不知道!提前批、一本、二本、专科如此由来,学霸:理解+巧记。有的家长用自己曾用“多读多写多背”辅导孩子,实则有误孩子。砍柴工学习方法网www.kanchaigong.cn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数量关系就是找规律,只是这规律难找。

例:0,5,8,17,24,( )

A.37 B.45

C.51 D.62

数字推理要首先考虑各项是否存在数字类别关系(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平方立方)或在这些关系附近浮动,然后寻找各项(包含多位数的拆分)的和(差、比)是否存在规律。

该题每项数据皆在幂次数附近波动,考虑幂次修正数列。

0,5,8,17,24分别是各项的平方附近,1的平方、2的平方、3的平法、4的平方、5的平方,然后修正分别是加上-1、1、-1、1、-1

如上找出规律,应该是6的平方+1.

【学习方法】

下面四方面结合例题分析:

1、数字类别数列

2、数列之间出现数字关系

3、组合数列

4、表格数列。

数字推理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数字类别数列

该数列要首先考虑各项是否存在数字类别关系(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平方立方)

1、自然数列,数列由任意自然数组成。

2、奇数数列,

【例】1,3,5,7,9……

3、偶数数列

【例】2,4,6,8,10……

4、平方数列

【例】1,4,9,16,25……分别是1、2、3、4的平方

5、立方数列

【例】1,8,27,64,125……分别是1、2、3、4、5的立方

6、多次方数列

2的1-10次方

【例】2,4,8,16,32,64,128……分别是2的1、2、3、4、5的次方

7、质数数列

质数:大于1的自然数,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

【例】2,3,5,7,11,13……

8、合数数列

合数:大于1的自然数,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其他约数。

【例】4,6,8,9,10,12……


二、数列之间出现数字关系:等差、等比

1、等差

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都等于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这个等差数列的公差。数列各项有等差或者等差存在数字类别关系

【例】3,9,15,21,27,33,39,……是一个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

【例】2,3,7,16,32,57,……,相邻两项之差依次是1、4、9、16、25、……,是1、2、3、4、5平方数

【例】1,4,13,40,121,364,……,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它前面一项在3倍的基础上再加1所得到的。1*3+1=4、4*3+1=13、13*3+1=40、40*3 +1=121、121*3+1=364。

2、等比

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比值等于同一个非零常数,这个非零常数称为这个等比数列的公比。数列各项有等比或者等比存在数字类别关系

【例】2,6,18,54,162,486,……,是一个公比为3的等比教列

【例】3,6,18,90,630,6930,……,教列相邻项相除商依次是2、3、5、7、11,是质教列

【例】1,4,13,40,121,364,……,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它前面一项在3倍的基础上再加1所得到的。1*3+1=4、4*3+1=13、13*3+1=40、40*3 +1=121、121*3+1=364。

3、和数列

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它前面两项之和。也有的是首尾或其他规律相加和相同

【例】1,2,3,5,8,13,……

【例】2,2,7,9,16,20,……,相邻两项之和依次是4、9、16、25、36,是连续自然数2、3、4、5、6的平方

【例】1,3,8,33,164,985,……,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它前面两项的和简单变化而来,(1+3)*2=8、(3+8)*3=33、(8 +33)*4=164、(33+164)*5=985

【例】1、8、19、11、22、29,……首尾和为30

【例】1、8、19、10、()、29、22、11、20、6

1、29,8、22,19、11和为30


4、积数列

积数列指的是数列的第一项和第二项,与第三项存在着倍数关系。

【例】1,3,3,9,27,243,( )

可知1*3=3,3*3=9,3*9=27,9*27=243,可知此数列是乘积数列,故( )处填的是27×243,根据尾数法,最后一位应该是1。

【例】5,3,16,49,( )

前后项不是严格的乘积关系,存在乘积+数列,或者乘积+项。

观察相邻三项之间的关系,发现5*3+1=16,3*16+1=49,第三项=第一项*第二项+1,故( )处填的是16×49+1=785。

5、倍数数列

后一项除以前一项的商有规律,也称为等比数列变式。当遇到相邻两项之间变化幅度在2-6倍的数列,都可以考虑倍数数列的思路。

【例】1,2,6,24,120,······

后项和前项的商为2、3、4、5

【例】1,3,10,32,99,()

倍数加数数列

此数列的特征,相邻两项之间的倍数在三倍左右,因此可以考虑是倍数关系。能够看出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基本能力,建议考生可以从较大的数字部分寻找倍数关系,一般倍数比较单一。所以发现,32和99之间最接近就是3倍,但是不是整数倍,还要找出加减数字的规律,32*3+3=99,10*3+2=32,3*3+1=10,1*3+0=3,所以答案是:99*3+4=301。

【例】1,2,7,30,157,()

倍数加项数列

此数列的特征,相邻两项之间也是2-5倍左右,符合倍数数列的特征。仍然从较大的数字开始寻找倍数关系,30*5+7=157,7*4+2=30,2*3+1=7,3、4、5倍关系已经可以确定了,但是加的数字:1、2、7本身没有规律,所以应该结合原来数列的每一项分析,我们发现,加的数字正好是原来数列中的前一项,即:第二项的倍数+第一项=第三项,所以答案是:157*6+30=972。

6、分数数列

直接分子分母分别去看

【例】1/2,1,9/8,(),25/32,9/16,49/128

1写成4/4,9/16写成36/64

所以分母分别为2、4、8、(16)、32、64、128的倍数为2的倍数数列。分子为平方数列1、4、9、(16)、25、36、49(分别为1、2、4、4、5的平方)。所以括号为16/16=1

当然有的题型分子分母的关系

三、组合数列

1、奇偶项交替变化递推型

奇项,也就是数列中的第1、第3、第5个等的数字

【例】1,1,1,2,2,4,6,7,()

奇数项为1,1,2,6,作商后分别为1、2、3倍,故应为6的4倍为24。偶数项为1,2,4,7,11二级等差数列。

2、两两分组递推型

【例】11,22,20,40,12,24,34,()

个数较多,奇偶相间没有规律,考虑两两一组,则每组第二个数为第一个数的2倍。故答案为68。

3、三三分组递推型

当考虑奇偶相间及两两一组没有规律,可以考虑为三三分组型。

【例】4,5,15,6,7,35,8,9,()

个数较多,可能有部分考生看到4.、5,6、7,8、9,却割裂与15、35的关系,三三分组递推型4×5-5=15,6×7-7=35,8×9-9=63,故选答案为63。

四、表格数列

表格中有下列数:

6、6、6、6

6、18、30、42

6、30、78、150

6、42、150、()

A.378 B.342

C.300 D.228

每四个方格,存在如下规律:右下=左上+右上+左下,所以为78+150+150=378。

五、解题思路

1、直接推断

【例】1/9,1,7,35,()

A、120 B、105 C、125 D、200

此题目的突破口是局部比较明显的倍数关系,1/9的9倍是下一项1;1的7倍是下一项7;7的5倍是下一项35;按照此规律括号内的数应为35的3倍,即105。

前后项的倍数分别是9、7、5.

【例】1,2,6,16,44,120,()

A.164 B、176 C、240 D、328

规律为前两项相加的和乘2

2、变化形式

【例】1/9,1,7,36,()

A、120 B、105 C、125 D、200

把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述。即:9的-1次方、8的0次方、7的1次方、6的2次方,那么接下来括号应为5的3次方,即125。



【启发】

孩子也苦学、刷题、家教报班,成绩总不理想。人家孩子天生聪明,自己孩子天生“笨、遗传基因”,无奈!

三种根本方法:学、习、思。学而时习之:学新,复习旧,大多孩子能够做到

学而不思则罔!考试考察的是对知识点的理解、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教材知识点一看就懂,过几天就忘、记混。思考“怎么更快一次记牢知识点”,有的孩子做不到,不思就是差距所在,即“不开窍”。磨刀不误砍柴工。

通过几道题让孩子“恍然醒悟、开窍入门”、自己开始“想事”,不再“死记硬背、等喂”。师傅领进门,至少要领进门!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其中可能有文字语法错误(以教材为准),请只注重文中学习方法。

课程联系客服快捷访问砍柴工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