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题中,口代表一个数字,口是多少。
7-口=口-3
此题属于有难度的题,但是如果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孩子们也能够做出。相关知识点:
1、等号在小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17页学到了,3=3表示等号两边的数相等,3>2表示大于号左边的数大。
2、27页学到了加法3+1=4,虽然是两个加数相加的和,也能理解成等号左边的3+1与右边的4比较大小。
3、102页出现了5+8=6+7,表示左右两边和的比较大小。
4、左右在46页学到。
【学习方法】
学习,必须要弄懂概念、原理、定义、公式、定律的原理。如果只是套用或者背口诀,那么形式变一变肯定出错。
以下用联想实验整体法、画图线段法、分合式法三个思路分析此题。
联想实验整体法(一年级),就是把枯燥的数字和孩子们好理解的现实东西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找到解题方法,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这在以后抽象的地理数理化等学科学习中受益。
画图线段法,就是把复杂的数学运算一步步地通过图展示出来,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画图法,是直观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以后的初高中学习中。从小要教会孩子,多动笔,写写画画中找出解题的方法。
【理解加减原理】
首先,我们要明白老祖宗发明加减乘除的意义,小狗小猫是没有数的概念的:
加:几个相同或不同的数相加求总数。桌上有2个苹果,又放进3个,桌上共有几个苹果;桌上有两堆苹果,一堆2个,另一堆3个,桌上共有几个苹果。
减:几个相同或不同的数相减求余数。桌上有5个苹果,拿走3个,桌上还有几个苹果;
加减是最基本的计数方式。
乘,几个相同或不同的数相乘求积。如外出摘野果,共3个人,每人摘了2个,共摘了多少个?用2x3表示,用3x2就不好理解了。乘法也可以理解成多个相同的数相加,如3 x2,可以理解成3个2相加2+2+2,或者2个3相加3+3,是变形的加法。祖先肯定会碰到多个相同数想加的情况,为了书写和计算方便,发明了乘法和乘法口诀。我们现实中也会碰到这情况,学校每个班30名学生,共5个班,问学校有多少学生。用乘法一个步骤很轻松地算出,要是用加法也可以,就是要多个步骤。在小学课本中也循序渐进地讲解了从加法到乘法的过程。在以后的初中高中的定义、定律、概念的提出都是如此导出的,好多的学生只记忆最终的结论,不大注重导出过程。好多家长总是疑问,自己的孩子怎么学不好,差别就在于此。孩子太“懒、走捷径”,对于这些定义、定律、概念并不是真的清楚,所以在答题时就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提示】
从小学开始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
有的孩子从小学成绩优良,一直到高考考上好的大学。有的孩子小学成绩还可以甚至前几名,可是到了初高中滑倒中下游;有的孩子小学(初中)成绩不好,可是到了初中(高中)成绩一下子提上来。
有人认为人家孩子天生聪明、脑子灵,自己孩子“笨、遗传基因”,其实这也是家长无奈的搪塞理由。
事实中,原来一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受老师、同学或家长启发,有意识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很快就能提高。如把奇数偶数通俗想象成单双数,这样就记得快。0是张开嘴发“欧”是偶数。好多课程概念、定理、公式,一看就知道,可是史地生数理化那么多知识点,单纯地背概念,过段时间就忘了。如果不想法找窍门记忆,肯定不行。
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如数学的思考题。这些题甚至大人也不会做,平时考试也很少出这种题,而且做起来也脑子转好几个弯确实难,不如不转弯的1+1=?的容易,所以孩子、家长也都忽略放弃了。这种题,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耐力、想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有的孩子能够安静、耐心地去做,有学习的耐力、思考力,学习其他学科也同样会学好。即使偶尔成绩下降,自己也会找出原因、自我调节学习方法。所以,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贯的好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联想实验整体法、线段法、分合式法】
以下用联想实验整体法、画图线段法、分合式法三个思路分析。
联想实验整体法(一年级),就是把枯燥的数字和孩子们好理解的现实东西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找到解题方法,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画图线段法,就是把复杂的数学运算一步步地通过图展示出来,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画图法,是直观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以后的初高中学习中。从小要教会孩子,多动笔,写写画画中找出解题的方法。
【三个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