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读题速度,先快速看选项内容,带着问题看题干,题干内容要想法简化。
加快做题速度,掌握做题技巧,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地得出最终得数。
行测考察的是快速解决问题能力,所以好多题型不需要得出最终得数,题意也不是要你得出最终得数。
数学运算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题型,下面通过6题(每题有两种方法对比哪种速度快)分析快速技巧,包含排列组合概率、交集题型分析。
1、某年8月份有22个工作日,那么当年的8月1日可能是:
A.周一或周三B.周三或周日
C.周一或周四D.周四或周日
方法一:
将8月分为前3天(1、2、3日)和后28天(4周),1周有5个工作日,则4周有4×5=20(个)工作日。由8月有22个工作日可知,1、2、3日这三天中有2个工作日,1、2、3日分别是可能为周日、周一、周二或周四、周五、周六,故1号可为周四或周日。
方法二:
快速分析:
每年1、3、5、7、8、10、12是31天,2月份是29天,这是常识。每周有2个休息日。
题中有22个工作日,每周工作5天,所以8月有整4周还余3天,这3天有一个休息日。
如图:
画一个线段,标注1-31天,然后把28天作为一把尺子沿线段移动。
先对准4号,依次前移,在尺子前端或后端找到1个休息日。
如果前端有1个休息日,只能是1号是周日,正好是:
尺子前端对准2号,尺子末端正好对准29,那么1号是周日,后面30、31分别是周一、周二,正好9个休息日,这是一种情况。
如果要后端出现一个工作日,后端要有6天,有1个周六:
尺子后端对准25号,31号是周六。尺子在初始对准4情况下,前移6天,前端对准上月28号,所以1号是周四。
两种方法相比,画图法更直观,可以防止漏掉可能情况,所以数学运算题要善于画图分析。
2、要折叠一批纸飞机,若甲单独折叠要半个小时完成,乙单独折叠需要45分钟完成。若两人一起折,需要多少分钟完成?
A.10 B.15 C.16 D.18
分析:
(1)不需要得出直接结果.
两个甲需要15分钟,两个乙需要22.5分钟,答案大于15小于22.5,这也就是一眼几秒的事,如果选项里有唯一答案就迅速答出了。该题有16、18两个数字符合条件,在确定答案=(15+22.5)/2,答案答题在18附近。所以选18
这是假设有两个最快的和最慢的去干,最终答案肯定在最快的和最慢的之间,最快的和最慢的平均值就是最终答案。
这只是取大体范围的算法,如果选项有多个很近似的数字,就需要下一个方法。
(2)假设飞机总数,取30、45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找个最小的数字都能被30、45整除,如90.。则甲每分钟做90/30=3,乙每分钟2个,甲乙每分钟能做5个,所以答案是18.
3、浅显通俗理解排列组合概率
概率=满足要求的情况数/所有的情况数。排列不能忽略先后(左右、前后)排序,组合忽略排序。
例1(国家公务员局网站考试大纲题):某单位的会议室有5排共40个座位,每排座位数相同。小张和小李随机入座,则他们坐在同一排的概率( )?
A.高于20% B.正好为20%
C.高于15%但低于20% D.不高于15%
看下题两个截然不同的解题方法,结果虽然相同,但数据不一样。
方法一:(网络上好多人这么解)
题目问到了概率,所以结合公式分别找到符合条件的情况数和总情况数。
总情况数:小张和小李随机在40个座位里找位子坐,那么有C(40,2)种坐法;
C(40,2)是组合公式,不了解排列组合点这里了解
符合条件的情况数:5排中任意一排,挑出两个座位出来给小张和小李,有C(5,1)*C(8,2)种坐法。
概率=(C(5,1)*C(8,2))÷C(40,2)=≈0.18。因此,这道题目答案选择C。
方法二:(这是国家公务员局网站考试大纲给出的思路)
分析:
两者虽然答案都对,但是总情况数方法一是(40*39)/2,用的是组合,方法二是40*39,用的是排列,如果问题是有多少种座位坐法,肯定会出错。哪种更对呢?
有人看到随机就很快认为用组合。
比如编号001、002的两个座位,两人去坐的情况数,排列有2种,组合只有1种,显然不能忽略排序,有两种情况:小张001小李002、小张002小李001
该题不一定非要套用公式,行测出题很综合,套用公式很容易出错。所以务必理解,即使套用公式也要理解排列组合概率这些概念的意思。
总情况数:40个座位两人随机坐,有多少坐法。小张、小李分为用甲乙替代,两个字大脑占用时间长。甲坐001,乙有39种,此时就有39种做法;甲坐002,乙有39种,此时还是有39种做法。依次类推,甲有从001-040的40种坐法,所以总情况数=40*39。
符合条件的情况数:甲乙坐在同一排(每排8个座位),有多少坐法。
甲乙都坐第一排时:甲坐001座位,乙有7种坐法;甲坐002座位,乙有7种坐法。依次类推,甲有从001-008的8种坐法,所以总情况数=8*7。
甲乙都坐第二排时也是总情况数=8*7。
共5排,所以符合条件的情况数=8*7*5
关于排列组合还是建议使用公式,那是经过论证了的。
4、浅显通俗理解交集问题
例:某一个专业共有100名学生,在第一次考试中有52人得90分以上(含90分),在第二次考试中有42人得90分以上(含90分)。已知这两次考试都没得90分以上(含90分)的有34人,那么这两次考试都得90分以上(含90分)的有多少人?
A.14 B.28 C.8 D.4
首先把“90分以上(含90分)”缩为“优”,“没得90分以上(含90分)” 缩为“劣”,加快读题速度。
有人使用“容斥原理公式”,其实这类题大可不必。不明白题干意思,也不会使用容斥原理公式。
必须弄懂各个数字关系,弄懂这些关系很快做出题目。画图
在两次考试中,甲有三种情况:只在第一次考试中优、只在第二次考试中优、两次考试都优。如果两次考试都优,那么在数字52、42中就会重复计算一次,所以52+42-两次都优的实际人数=两次都不劣的实际人数。两次都不劣的实际人数是指至少在一次考试中优的人。
两次考试劣的为34人,注意意思,这类题型难度是重复计算的理解。该题是对全班100人进行统计,如果乙两次考试劣就算1人。那么两次考试都不劣的是100-34=66人。这66人包含只在第一次考试中优、只在第二次考试中优、两次考试都优。
所以两次考试都优=52+42-66=28人
该题迷糊项是14。
以下第5、6题是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解题法,你还有更快解题法吗?
5(这是国家公务员局网站考试大纲):甲、乙、丙、丁、戊5名职工参加党史知识测验,每人得分均不相同。甲和乙的平均分比丙多2分,丁和戊的平均分比丁多5分,甲、乙的平均分比丙、丁、戊的平均分多3分。问丙、丁、戊三人得分的排序为:
A.丙>丁>戊 B.丙>戊>丁
C.丁>丙>戊 D.戊>丙>丁
分析:
方法一(这是国家公务员局网站考试大纲思路):
答案:D。假设丙得分为x,则甲+乙=2x+4,(甲+乙)/2=(丙+丁+戊)/3+3,则丁+戊=2x-3;戊-丁=10,则戊=x+3.5,丁=x-6.5。因此,正确答案为D。
方法二见下面:
6(这是国家公务员局网站考试大纲)、高校某专业70多名毕业生中,有96%在毕业后去西部省区支援国家建设。其中去偏远中小学支教的毕业生占该专业毕业生总数的20%,比任职大学生村官的毕业生少2人,比在西部地区参军入伍的毕业生多1人,其余的毕业生选择去国有企业西部边远岗位工作。问去国有企业西部边远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有多少人?
A.23 B.26
C.29 D.32
方法一(这是国家公务员局网站考试大纲思路):
答案:B。总人数是25的倍数且在70到80之间,只有75一个可能性,其中72人去西部地区。支教、村官和入伍分别有15、17和14人,总计有46人,剩余26人在国企工作。因此,正确答案为B。
方法二见下面:
以上两题更快地解题方法: ...